查看原文
其他

团团带你学 | 习近平总书记: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

2017-05-27 共青团中央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


 5月26日,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央宣传部26日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知识分子”黄大年的先进事迹,追授黄大年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507mj2zvf&width=500&height=375&auto=0CCTV新闻联播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507tv9fe4&width=500&height=375&auto=0中宣部追授黄大年“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5078fxesw&width=500&height=375&auto=0《时代楷模发布厅》——黄大年

“时代楷模”宣传发布以“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中国梦”为主题,现场发布了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追授黄大年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决定》。


黄大年同志是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黄大年同志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今年1月8日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


那个冬日,他顶着纷飞的雪花,从英国归来,大步流星走进这里的时候,震动海外。有外国媒体报道说:“他的回国,让某国当年的航母演习整个舰队后退100海里。”




黄大年选择回国并为此而献身

是为了什么

是冥冥中一种历史的轮回

还是中华民族魂魄中

绵延不息的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

……

在无限思念与崇敬中

我们一起走进他短暂却精彩的人生


黄大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参加学术交流会时的照片(2011年12月5日摄)


科学是他的梦中“情人”


吉林大学地质宫,507室。“跟我们谈谈黄老师吧。”我们一开口,黄大年生前的秘书王郁涵眼圈立刻红了。


黄老师似乎没有离开,上次随老师在北京开会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投影幕布前,黄大年正如醉如痴地为在场的专家演示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PPT。靠近他的人嗅到他身上一丝丝冰片的清凉味道——黄教授吃了速效救心丸。


2011年4月10日,黄大年在为学生们授课


2016年6月底,在赴京参加这个会的前一天,黄大年突然晕倒在办公室。


“不许跟别人说。”这是黄大年醒来后对秘书说的第一句话。王郁涵黑着眼圈,瞥了一眼老师带领他们熬了三个晚上整出来的小山一样的材料,没敢吭气儿。


准备项目验收会的时间很紧,黄大年作为项目负责人,连着熬了3个晚上,查遗补漏。直至开会前,胸口仍很憋闷。他习惯性地打开随身带的黑书包,拿出速效救心丸的小瓶子往手里一倒,一仰头扔在嘴里使劲嚼着,走进会场······


“项目成果已处在国际领先水平。”黄大年和他的团队欣喜不已。可谁又能想到,他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


翻看他生前的微信朋友圈,2016年2月14日情人节,他有这样一段内心独白:


“……真正从事科学的人,往往看重与事业发展攸关的情谊群体,面对‘知音’常有相见恨晚的遗憾,发展的是与众不同的情……”


在他心里,科学是他梦中的“情人”。


黄大年在长春地质学院大门前的留影


“科研疯子”黄大年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对此印象深刻:“当时我们有一项地球勘探项目,想在‘十二五’时期取得突破,缺一个领军人物。正在着急,有人推荐了刚回国不久的黄大年。”


“我去长春找了他,第二次见才敢开口求他。因为这个上亿元的项目黄大年分不到一分钱……”


“没问题。”黄大年如此痛快的回答让对方愣住了……


大家并不知道,黄大年看中的是这个项目瞄准的尖端技术——就像在飞机、舰船、卫星等移动平台上安装“千里眼”,看穿地下每一个角落。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英等国已使用这项技术进行军事防御和资源勘探。


大家更不知道,几年前,黄大年的父母相继离世时,他在国外忍痛未归,攻关的正是这个技术。


黄大年(左2)带领团队成员研究学术问题(2010年11月22日摄)


一天都没有等。他把自己关进办公室,没日没夜地设计科研思路。


他提出“从移动平台、探测设备两条路线加速推进”;他向吉林大学打报告,创设移动平台探测技术中心,启动“重载荷智能化物探专用无人直升机研制”课题。


没有样机,一连数月,一有空他就跑到无人机模型销售的店铺,看看这个、试试那个。店铺要打烊了,他还赖着不走,最后索性自己掏钱,直接把模型抱回办公室。


没有机库,他在地质宫门前寻了块儿空地,拉着团队挥汗如雨忙活个把月。


机库建成第二天,出事了。“这是违章建筑,必须得拆!”有人开着卡车来就要动手。原来,他们不清楚审批程序,只给学校打了报告,没有履行相关手续。


“不能拆!我们打过报告的。”黄大年急了,一边喊一边往卡车前一躺。阳光正强,他眯着眼睛,就这样躺着。他的几个学生马上也在他身边躺下,所有人都惊呆了,这可是位世界级的大科学家呀……


事情传开了,有人说黄大年就是个“疯子”。他不在意:“中国要由大国变成强国,需要有一批‘科研疯子’,这其中能有我,余愿足矣!”


黄大年在英国留学期间的留影


7年间打造出“大年童话”


不疯不成魔。就在这种“疯魔”中,我国在这一项目的数据获取能力和精度与国际的研发速度至少缩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则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就在这样的“疯魔”中,7年间他打造出充满魔幻的“大年童话”——搞交叉、搞融合。这是黄大年回国后提出的一项新的科研理念。


与探测仪器专家合作研发深部探测仪器装备,与机械领域专家合作研发重载荷物探专用无人机,与计算机专家合作研发地球物理大数据处理与解释······


在碰撞中寻求突破,在差异中做大增量。交叉、融合中带来的“化学反应”“裂变反应”,释放出无尽的想象空间。


2013年1月20日,黄大年(左2)及团队成员在极寒天气下进行固定翼无人机试飞


作为国际知名的战略科学家,黄大年深知,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中国虽拿到了新一轮世界科技竞赛的入场券,但必须牢牢抓住创新这个“弯道超车”的机遇,才能追赶历史的潮流。


科学是严谨的,但也需要奇思妙想来成就。巴尔扎克说:“真正的科学家应当是个幻想家。”


黄大年就是这样的“幻想家”。回国仅仅半年多,黄大年就统筹各方力量,绘就一幅宏大的吉林大学交叉学部蓝图。


有人说,当很多人还在2.0时代徘徊的时候,黄大年已站在了4.0时代,甚至更远。


黄大年的“疯魔”就这样成就了祖国在科学技术上的多处“弯道超车”:7年间,黄大年带领400多名科学家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我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


以他所负责的第九项目“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的结题为标志,中国“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项目5年的成绩超过了过去50年,深部探测能力已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局部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国际学界发出惊叹:中国正式进入“深地时代”!在这个跨越的背后,站着的就是黄大年这样的“科研疯子”。


黄大年在2013年中国地球深部探测项目年会上的照片


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后悔过


“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后悔过。”记者在黄大年留在母校的一份工作自述中找到了他自己的回答——


“父辈们的祖国情结,伴随着我的成长、成熟和成才,并左右我一生中几乎所有的选择:这就是祖国高于一切!


“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这是黄大年在入党志愿书中写下的誓言。


他做到了!


黄大年在松辽盆地大陆科学钻探2号井现场(2014年8月8日摄)


无论身在何处,《我爱你,中国》都是黄大年最喜爱的歌。这首歌,唱出了海外赤子的心声,也诉说着中华儿女的衷肠。


历史不会忘记,从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到今天像黄大年这样的留学归国人员,或冲破层层阻力回到祖国怀抱,或摆脱利益羁绊甘愿为国奉献,他们赓续着爱我中华的精神血脉,为了振兴中华而矢志奋斗。


今天,当中华民族从未如此接近实现复兴的梦想,当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海归潮方兴未艾,祖国更加呼唤千万个黄大年式的优秀人才,人民更加呼唤为梦想顽强拼搏的时代弄潮儿。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个黄大年一般的民族脊梁燃烧自己、照亮未来。他们的英名永在,他们的事业长存,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实现中国梦书写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辉煌篇章。


1982年1月15日,黄大年在给同学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 


中国梦,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正是因为有无数像黄大年一样爱国敬业、甘于奉献的祖国骄子的存在!


我辈定不负先人遗志,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创新创业的不懈奋斗中!


来源:微信号“中国青年创业行动”、新华社

今晚21:50 陪你青听

欢迎转发点赞

转载请联系授权

▼点击查看更多文章

警惕台湾「去中国化」 | 中巴关系有多铁

所谓“女德” | 我胖得一点都不孤单


 责 编 | 任晓蓉

 编 辑 | 李 翀 张淼绪(团贵州省委) 朱  琛

 制 图 | 张淼绪(团贵州省委)

共青团中央

微信号:gqtzy201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